首页
中欧苹果的新浪微博介绍
产品展示
新闻动态
栏目分类

新闻动态

你的位置:中欧苹果的新浪微博 > 新闻动态 > 定存利率跌破1.5%!储户不抢大额存单了,钱都流向了哪里?

定存利率跌破1.5%!储户不抢大额存单了,钱都流向了哪里?

发布日期:2025-10-12 07:36    点击次数:91

存款利率跌破“2%”关口,银行“降息潮”下,钱往何处去?

北京的张阿姨拿着存折,脸上写满了困惑。仅仅半年的时间,她第三次在银行柜台感受到存款利率的下调。如今,三年期定期存款的利率已滑落至1.3%,比去年又下降了0.2个百分点。2025年下半年,一股新一轮的降息潮席卷了全国,从国有大行到家门口的村镇银行,存款利息的水位持续走低。曾经备受追捧的大额存单,如今也门可罗雀,利率集体“跌破2%”,滑入“1%区间”。这让无数储户不禁发问:银行为何接连降息?手中的钱究竟流向了何方?而不同人群又该如何打理自己的财富?

一、银行为何“主动降息”?三大现实困境的驱动

银行并非无的放矢地降低存款利率,每一次利率的调整背后,都承受着巨大的经营压力。究其原因,主要有以下三个方面:

“赚差价”空间压缩,银行盈利承压: 银行传统的盈利模式在于“低息吸储,高息放贷”,即通过存贷款利率的差额(净息差)来获取利润。然而,随着市场环境的变化,这一模式面临严峻挑战。2025年二季度末,商业银行的净息差已跌至1.42%的历史低位。与此同时,受贷款市场报价利率(LPR)下调的影响,银行发放贷款的收益也在不断减少。在这种情况下,如果银行不适时调整存款利率,其“赔本赚吆喝”的风险将大大增加,被迫选择降低存款成本。

展开剩余87%

引导资金流向实体经济,支持国家战略: 当前,不少企业面临经营困难,迫切需要低成本的资金来维持周转。银行降低存款利率,一方面能够直接降低自身的负债成本,从而为企业提供更优惠的贷款利率;另一方面,也能引导居民将部分闲置资金从银行体系中“解放”出来,鼓励消费和投资,为经济注入新的活力。

中小银行生存压力增大,亟需“降本增效”: 相较于大型国有银行,中小银行在吸纳存款方面往往面临更大的挑战,过去常需通过提供更高的存款利率来吸引储户。如今,随着整体利率水平的下降,中小银行的经营压力进一步加剧。为了维持正常的运营,降低存款利率、压缩负债成本已成为其必然选择,否则,部分银行甚至可能面临生存危机。

二、降息潮中的“微妙变化”:中小银行先行,长期定存“领跌”

本轮降息潮呈现出一些显著的特点。首先,中小银行往往是这场变革的“先行者”,它们率先调整存款利率,以期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获得喘息之机。其次,存款期限越长,利率下调的幅度往往越大,呈现出“长期定存‘领跌’市场”的趋势。

具体来看,浙江嵊州瑞丰村镇银行便率先行动,将一年期、两年期定期存款利率下调20个基点至1.15%,而三年期、五年期则下调10个基点至1.3%。吉林的两家村镇银行的降幅更为惊人,三年期、五年期定期存款利率均一次性下调20个基点,分别跌至1.75%和1.7%。

即便是在城市商业银行中,降幅也相当可观。某上市城商行的理财经理透露,该行三年期定期存款利率已悄然降至1.75%,较5月份下降了35个基点。中国银行研究院预测,随着时间的推移,尤其是那些长期存款利率曾经偏高的机构,在第四季度将会有更多银行跟进降息的步伐。

三、大额存单“不再香饽饽”?“存款特种兵”退场,股市“抢夺”资金

面对存款利率的不断下行,银行曾试图通过推出高利率的大额存单来吸引储户。不少城商行纷纷推出了年化利率超过2%的产品,例如百信银行两年期产品利率为2.1%,苏商银行三年期为2.2%,上海华瑞银行18个月期更是高达2.3%。与普通定期存款相比,这些大额存单能够带来可观的额外收益。以在苏商银行存入20万元两年期大额存单为例,一年下来能多赚取1700元的利息。

然而,曾经跨省奔波、只为抢夺高息大额存单的“存款特种兵”们,如今似乎已偃旗息鼓。一位去年还特意乘坐高铁跨省存款70万元的储户表示:“现在利率才2%,刨去路费和住宿费,实际赚的钱并不多,折腾一趟实在不值得。” 昔日热闹的大额存单交流群,如今已悄然变成了股票讨论的阵地,甚至有人急于打折转让刚刚购买的大额存单。

大额存单遇冷,很大程度上是受到了股市回暖的“抢夺”。对于能够接受一定风险的储户而言,将资金投入到充满潜力的股市,似乎比守着2%的低利率更具吸引力。当然,银行也注意到,部分保守型客户仍将大额存单视为“保底钱袋子”,这类产品的额度消耗并未完全停滞。

四、储户的资金“流向何方”?两大热门去向揭秘

随着定期存款和大额存单吸引力的下降,居民手中的资金正悄然流向两大热门方向:

稳健型投资者青睐国债: 对于偏好稳健的投资者来说,国债已成为新的“避风港”。2025年9月发行的五年期储蓄国债,票面利率高达1.7%,较国有大行同期限定期存款高出0.4个百分点。这意味着,存入10万元五年期国债,相比同期定存,一年能多赚2000元。更重要的是,国债享有国家信用背书,其安全性远高于大额存单。同时,持有满6个月后即可提前赎回,且按照比活期定存更高的利率计算,大大增强了资金的流动性。如今,通过手机银行即可便捷抢购国债,成功率较以往有所提升,无需再费时费力前往银行排队。

风险偏好型投资者涌入股市: 存款交流群的话题风向标正在转变。曾经,大家热衷于讨论“哪家银行的利率最高”,而现在,话题的焦点已经转移到“哪只股票更有潜力”。一位储户坦言:“与其眼睁睁看着2%的利率缩水,不如将部分资金投入股市搏一把。即使不能大赚,也比利息贬值强。”

除此之外,一些精明的储户还采取了更具策略性的理财方式:

“薅羊毛”策略: 瞄准中小银行在季末、年末冲业绩的时机,抢购“新客专享”的高息产品,这类产品的利率往往能上浮10?5%。

精选“靠档计息”大额存单: 选择支持提前支取且能够“靠档计息”的大额存单,例如宁夏银行18个月期产品,即使提前支取,利息也能按照1.43%计算,相较于活期定存更具优势。

五、不同人群的“定制化”理财方案:年轻人与老年人的专属建议

面对持续走低的存款利率,不同人群的理财策略也应有所侧重。以下为年轻人和老年人量身定制的理财建议:

(一) 年轻人:积少成多,稳中求进,善用工具

年轻人普遍存款不多,同时可能面临房贷、车贷等压力。因此,理财的核心应是“稳中有进”。

建立“强制储蓄”习惯: 工资到账后,可将30%的资金立即转入不与支付软件绑定的储蓄账户,20%用于投资,剩余50%作为生活费。这种“眼不见为净”的方式有助于控制非必要支出,日积月累可积攒可观的储蓄。

按“风险等级”分散投资: 对于缺乏理财经验的年轻人,建议将70?0%的资金配置于低风险产品,如货币基金、银行T 0理财产品。这些产品通常1元起投,收益高于活期,且流动性强。剩余20?0%可尝试指数基金定投,例如沪深300指数基金,长期来看,大概率能跑赢存款利率。若具备一定的理财知识,也可将10%的资金用于股票或主动型基金的投资,但切忌“孤注一掷”。

尝试“弹性存钱挑战”: 借鉴“弹性52周存钱法”,每周固定存入200元,月底如有结余可再追加30%,年终奖或红包则可存入50%。此方法既能保证基础储蓄,又能有效利用闲散资金,一年下来可积累一笔可观的财富。

借助科技“管住手”: 下载带有AI分析功能的记账APP,自动分类支出,并设置预算预警。例如,有人通过此类APP发现了大量不常用的会员订阅,取消后一年节省了3000多元。

(二) 老年人:安全为王,稳健为上,远离诱惑

老年人理财最看重的是资金的安全性,担心本金受损。因此,稳健的理财策略至关重要。

优先选择国债和“靠档计息”存单: 国债不仅安全,收益率也相对较高。目前,手机银行即可便捷购买,如遇操作困难,银行也有专人提供协助。若倾向于银行存款,则应选择支持提前支取且能“靠档计息”的大额存单,如宁夏银行18个月期产品,提前支取时利息仍按1.43%计算,远优于活期存款。

应急资金分级配置: 将3-6个月的生活费分为三部分:30%存入余额宝等活期产品,以备不时之需;40%购买短期纯债基金,获取比活期存款更高的收益;剩余30%存入3个月定期存款。此举既能确保资金的流动性,又能最大化利息收入。

警惕“高息诱惑”: 任何承诺“保本高息”或“年化收益10%以上”的产品,基本都存在极高的风险,甚至可能是骗局。理财应选择正规银行或基金公司APP,如有疑问,可咨询子女或专业人士,切勿轻信陌生人的推荐。

定期“审视”钱袋子: 每季度抽出半天时间,检查名下存款是否到期,理财产品收益情况如何,并根据市场变化及时调整。例如,若发现定期存款利率已下调,可考虑转投其他收益更高的产品;若理财产品波动较大,则应及时更换为更稳健的品种。

六、银行的“新玩法”:从“拼利率”到“拼服务”

在利率下行、客户分流的背景下,银行的竞争策略也在悄然转变。它们不再单纯依赖高利率来吸引存款,而是转向以“服务”为核心,构建差异化竞争优势。

提供差异化服务: 针对老年客户,部分银行设立了“绿色通道”,并提供购买国债的指导;针对年轻客户,则推出了“理财组合包”,由专业团队量身定制低、中风险的投资产品,实现“一键购买”。此外,银行还为企业客户设计专属的资金解决方案。百信银行的理财经理表示,如今将大额存单定位为“资产的压舱石”,这一策略比单纯强调“利率高”更能赢得客户的认可。

监管引导转型: 监管部门也正积极引导银行优化产品和服务,纠正过去“劝客户存长期、私下补息”等不合规现象,迫使银行回归服务本质。中国企业资本联盟副理事长柏文喜指出:“大额存单只是银行短期内拉存款的工具,最终,银行必须依靠优质服务才能留住客户。”

七、结语:低利率时代,每个人都需要“换个活法”

从定期存款利率“跌破2%”到“跌破1.5%”,存款利率的下行已是大势所趋。对于普通百姓而言,与其纠结于“过去的辉煌”,不如根据自身情况,制定合理的理财策略:年轻人应秉持“稳中有进”的原则,在风险可控的前提下,适度尝试各类理财产品;老年人则应坚守“安全底线”,切勿贪图高收益而忽视潜在风险。

对于银行而言,唯有摒弃“高息揽储”的旧模式,不断打磨服务细节、创新产品设计,才能真正留住客户。毕竟,在当下,客户选择银行,看重的是资金的安心存放、合理的收益回报以及便捷高效的办事体验。

低利率时代已经来临,无论是储户还是理财者,每个人都必须学会“换个活法”。当存款不再能“躺着赚钱”,理性审慎的理财规划和优质的服务体验,将成为应对变化的关键。

发布于:天津市